學儒學出好運氣 · 目录

自序

自序 – 每本書的由來,皆有其前因後果

世上可有奇迹?

奇迹之所谓奇迹,乃因奇迹之发生非你我所能掌控,所以奇迹实属难能可贵。

虽然难能可贵,却并非不可得,只是难以预料奇迹何时能到来。想当然尔,既然是奇迹,无可预料乃是在意料之中,可预料之事,当然就不能称之为奇迹了。

奇迹有大有小。小奇迹,生活中皆会频繁出现。大奇迹,则非一朝一夕可得,只因其大,须时慢慢发酵,时候到了,水自然就能变成酒。

此书欲告诉你,奇迹其实有法可得。奇迹之法是天下之共法,世界各地的文明都有各自的生奇迹之法,华夏文明自然不在例外。华夏先贤之学说内,亦可寻得奇迹之法。

笔者之所以写这本书,不仅为与读者你分享奇迹之法,还要为“华夏先贤之学说内,亦可寻得奇迹之法”这说法列出证据。

华夏之心性修炼法门,以儒释道为主,笔者特地着眼于儒家这一门,欲为你找出儒门经典内之奇迹之道。

笔者非凭空而言,笔者所言非子乌虚有。笔者本身见证奇迹无数,乃至笔者得以出版此书,对笔者而言,都是奇迹,成功出版此书,实出乎笔者预料之外,是当初万万所没想到的。。

笔者为人向来悲观,本来根本不相信世上会有奇迹,更不相信有心想事成这回事。可当笔者发现奇迹之道,秉着“知、解、行、证”之精神,亲身试用该法,没想到,奇迹竟一而再、再而三发生,证实此法真实不虚。笔者因而觉得,有必要写书,把此道传出去,除了希望可振奋读者之心,也希望可令世人了解华夏传统学说是多么了不起。当然,笔者亦希望此书大卖,卖书收入足以使笔者成为全职作家,好使笔者可专注于写作。

许多人因于生命里碰到种种困境,而对人生绝望。自杀案之频频发生,乃多人绝望之证据,宁可自我了断,而不敢面对困境。很不幸,许多宗教往往以令人恐惧的方式来阻止人企图自杀,譬如以恐怖字眼形容自杀者死後说面临的厄运,如 “失落于时空中”,如“坠落火狱”,如“重复体验自杀之痛苦”等等,诸如此类的恐吓之言,也许乃出自善意,但笔者总觉得不大妥当。笔者反而觉得,应该给人一种希望,而认清世上存在心想事成之法的事实,肯定能令人燃起希望,就如身在看不到五指的黑暗中,突然前方光亮一片。

如果现在的你,对人生感到绝望,不开心的时刻远远多过开心的时刻,笔者衷心希望,本书所传的奇迹之道,可使你对人生有不一样的看法。你只需要照着书中所传的方法努力修炼,笔者相信,你很快就能改变际遇。笔者这番苦口婆心,都是过来人之话。

天下民族千千万万,各有各文明,各有各文化,各有各风俗。人类文明广为世人所知者,有埃及文明、希腊文明、以色列文明、吠陀文明、华夏文明等等,各文明衍生出各种宗教,其中更有不少广传世界各地,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等。

对笔者而言,各宗教或信仰皆殊途而同归。宗教之间的分别主要在于地域、语言、历史、教义等等,可是论最终目的,皆是为使人获得真正的智慧,在人世间活得喜悦充实自在,死後也可获得一个好去处。

华夏文明为文明古老大树。自中国漢代以来,朝廷和民间皆奉儒家思想为正宗。整数千年,中国的政治哲学、民间生活等,皆离不开儒家。

儒家并非横空出世,实乃继承自华夏上古文化,如周文化。在孔聖时代之前,儒家所奉为聖典的六经早已有之。六经为《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和《乐经》,《乐经》不幸散佚,西漢时只有五经尚存。就因六经年代久远,孔聖方有现成教材,得以用《诗》来当教材,也方能在晚年因读《易》而“韦编三绝”。先秦诸子百家皆好引用六经来解释观点,可知六经实为先秦诸子百家之共经。所以,读六经者不一定是儒士,可是儒士则必读六经。

依笔者浅见,阐发“儒道奇迹法门”精义之著作,为《易传》、《论语》、《孟子》、《礼记》里《大学》篇与《中庸》篇。

《大学》和《中庸》篇实在特出,南宋时期的朱子特把这两篇列入四书内。读《易传》,可知《易经》如何谈论天人两道;读《论语》,可知孔聖与其弟子一生之言行记录;读《孟子》可知亚聖谈修身养性的精彩言论;读《中庸》篇,可深入了解修身养性之道,读《大学》篇,可知何谓内聖外王之道。

有鉴于此,此书多引用《易传》、《论语》、《孟子》与《礼记二篇》之文句,兼参考各种注解,为你解释儒家好运气之道。

孔聖为教诲徒弟,常以中国上古聖王尧舜诸聖为榜样。先秦诸子百家几乎个个都认为尧舜二聖皆有无上德行,而受上天赋之以重大天命,成为王者,为天下众民谋福

祉。六经之首为《周易》。其实《易》尚有《连山易》、《归藏易》,两者却已失传,只剩《周易》流传人间。

八卦,《易》之精髓;无八卦,无《易》可言。孔聖学《易》极其认真,认真到发生了“韦编三绝”这种事。换作是在现代,读书已比古代方便得多,孔聖的“韦编三绝”大概等同于把易经连续读上数年吧!孔聖还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从中可看出孔聖对《易》之崇敬态度。

孔聖既然说过“学而不思则殆”这句话,本身理所当然讲到做到,“知行合一”力行之。孔聖读《易》有所领悟有了心得,就著《十翼》来解《周易》。若无《十翼》,《周易》仿似蒙层纱;有了十翼,《周易》面目渐清晰。因此,笔者非常佩服孔聖,《周易》为只有短短卦辞爻辞之“天书”,孔聖竟可从内悟出许多心得,从中写出《十翼》。当然,许多学者觉得十翼非孔聖一人所独作,而乃合众人之力完成,笔者觉得此说可信,《十翼》内容庞杂,或许真由孔聖开头,後人再对孔聖的《周易》笔记作补充。

《十翼》中以《系辞传》最为著名。此书谓八卦由华夏至早之聖王-“羲皇”伏羲氏所发明。其句如下:

《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伏羲氏和女娲氏是公认的华夏始祖,炎黄二帝还在其後。而尧舜禹三聖更是迟羲皇许多世纪。八卦由伏羲所发明,儒家又视《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故说儒家思想乃华夏正统思想并不为过。

羲皇“观象于天”,此“象”指的是“现象”,可是,到底观的是什么象,可惜没有提及。是观星象?还是观气象?还是有其他常人所无法看见的“象”?

要知道,古有神通者,能观人所无法观。例如,古有“望氣术”,得此技者可看到常人无法看到的“氣”。这“氣”不是空气,而是流通于天地甚至人身的“生氣”。更有古人还能看到人之五脏六腑,甚至是全身的经脉穴道等,不可谓不神奇。

所以,“观象术” 指的应该是,能见人所不能见之象,而不是指目视自然界之各类物体从而得出结论。

观象之法似乎已失传,即使无失传,当今应该也只有寥寥数人懂得此法,常人简直无法想象要如何去“观象”。 “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进取远取”等等,似乎亦是“观象”法。

羲皇能观象而划出八卦,实在是了不起!

故知《易》确实神聖,儒家及其他家敬之理所当然。当然,如上所言,笔者所参考的不仅仅是《易》一书而已。除了《易》,其他儒家的经典,皆藏有好运气法门之秘密。笔者每一回读这些经典,都有新发现,都会惊讶一分。笔者把这些“发现与惊讶” 整理消化一番,把心得写入此书。

中国清末时,西风东渐,许多知识份子心急如焚,想开创新风气,尽快“救中国、救民族”。当时康有为有意用儒家之春秋公羊学来拯救中国,可是其学说有点怪异,最终不成气候。这种急切救中国的心态累积多年,终于在五四运动时爆发,当时不少名人学者,皆认为儒家思想是造成社会和人民萎靡不振的罪魁祸首,故呼吁众人摒弃落后的儒家思想,此呼吁更成为主流声音,长达数十年,不可不谓是天意。

今日已证实,“打到孔家店”和“批孔”等想法只算“临病就医下猛药” 。可惜药太猛,反倒造成许多后遗症。举个例子,现代城市文明当道,人人口中都爱讲公民社会。典型的公民社会就是大家守礼又守法,若看回孔聖的学说,你会发现到,孔聖老早已提出类似“公民社会”的概念了。笔者觉得孔聖最推崇最推崇的礼乐之道,根本就足以自然而然的塑造健全的现代公民社会。不幸,帝皇时代之前人,忽略礼乐之真谛,错把礼乐诠释成僵硬死板的制度,“变种”成吃人的教条,令人无时无刻深恐动辄犯规,整个社会因而渐渐堕落成令人窒息的教法社会。如今,你我要做的就是避免步上前人后尘,尽量抓紧礼乐之核心精神,恢复礼乐原本活泼的面貌。

难听而言,今日的儒家思想之学,已被降级为象牙塔里的某某学科。儒家之影响力似乎早已自民间烟消云散,华夏民族已非人人皆遵循孔孟教义而活。可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都活在以儒家思想打底的社会,故直至今日你我尚能在华夏民族之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看到儒家思想所留下的痕迹。

譬如,华夏一族,无论身处何处,都常“孝”字挂嘴边,而“孝道”恰恰是儒家之主张。又如,华夏族的结婚礼仪及各种礼仪等,皆可追溯至儒家经典之《三礼》。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并未完全退出舞台,其根基其实犹在,尤其是起源自儒家思想的各种“伦理道德”,简直就是华夏民族的“宗教信仰”。

笔者本不甚关心儒家思想,更曾像德国大哲黑格尔般,无知的贬低孔聖的那套学说,以为其道理极之肤浅,以为其尽是教条,禁锢人心人性,抹杀人的理性思考能力,对身心和社会皆无益。当时,笔者不明白为何从古至今会有这么多人尊敬孔聖,甚至还帮他立庙封号等,毕竟他不过是诸子百家之一而已。

後来,机缘巧合之下,笔者有幸深入了解儒家思想,才对儒家思想改观,这里有段小小故事:

笔者乃马来西亚人,祖父诞生于中国福建永春,後定居此地,笔者是第三代华侨。论东南亚诸国华文教育之完善,马来西亚为最。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都有个不成文的传统,许多人都很关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生死存亡。

本国华教向来荆棘满路,像是被迫四处逃亡求生的猎物,首号猎人是马来民族主义者,他们的理念是一国一民一语,容不下多元文化与多种语言。虽然这个猎人不比当年的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政府来得狠,效法这些政府以关闭华校,严禁华文刊物等,但此猎人在公共机构有不少,数十年来不间断的骚扰华文教育学府、学生等,年年挑动本国华社神经,使本国华人疲于应付,劳累不堪。笔者曾为此于报上撰文无数以向华社献策。

笔者自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之恶劣处境中领悟到,如欲说服人华文教育之可贵,就不能只强调学华语文所能获得的经济好处而已。毕竟,语言只是工具,一语言要获世人所看重,除了语言背後的“经济魅力”,也应有“文化魅力”来打底。如此,这语言才容易获推而广之,令来自不同文明体系的人为之着迷。

举阿拉伯文为例,《古兰经》乃以阿拉伯文所著,习《古兰经》者,如要深入研究经义,理所当然必也修好阿拉伯文。所以,笔者认为,语言的“经济魅力”只能吸引人,无法留住人;语言的“文化魅力”却能既吸引人,也留住人。按此道理,笔者就去寻找“华语文世界里的《古兰经》”。

笔者选择了儒家後,开始下定决心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可是,光靠自读是不可能有什么特别的心得。很巧,笔者当时碰到机缘,方得以对儒家思想另有领悟。日久有功,儒家思想面貌在笔者心中逐渐明朗,笔者也从中得到一个结论,即儒家思想确实可塑造华语文的“文化魅力”!这里头又有另一段故事了:

初入社会时,结交某前辈朋友(虽是前辈,也只年长笔者三岁)。他为笔者介绍了《秘密》此书,从此笔者就逐渐踏入了新纪元(或称新时代)之门。笔者向来好神秘之道,所以很快就深受新纪元思想所吸引,长年累月研究此道。後来,托这位前辈朋友的缘,笔者有幸向本地某印裔老师修习脉轮冥想法。每次修习后,老师都会作生活开示。听开示听多了後,笔者也渐渐开窍了,对人生许多“习以为常”的事物改观。

上天果然“阴阳不测”,果然“无方又无体”,就在此时,如前所言,笔者恰好刚开始狂读儒家思想著作。老师的开示,使笔者对许多人事的看法与之前大异,故笔者很快便能看到儒家经典里的一字一句里的精义所在。笔者不得不说,中国唐代的韩愈公所言没错,“文”的确足以“载道”。

儒家经典内容包容万象,涵盖政治、社会、文化、修身、修心等,甚至是宇宙之奥秘!新纪元思想常强调人绝对能够心想事成,既然如此,笔者相信儒家经典内绝对也有这类方法,只是有待人去发掘而已。

心想事成或好运气法门毕竟只是“小道”。古聖贤一生所重,最终还是政治与民生。六经所讲的多数都是为政之道。《礼记》里孔聖就回答鲁哀公曰:“人道政为大”。古聖贤所重视的“大道”,除致力于德行外,还致力借政治以在世间“行道”。

笔者事先声明,笔者非学者,亦非博士,考据训诂等工作,非笔者所精,故此书绝非学术著作。但是,笔者为写此书,可谓呕心沥血,不仅须消化许多儒家、新纪元学说等其他宗教、哲学、心灵修行的著作,碰到不明之处时,也须常常冥想打坐,借上天之助注解经典。最神奇的是,笔者有时反而在听印度裔老师开示时获得苦思良久的答案,真的很感谢上天。此书对诸经典之注解,多为笔者因个人经验而得到的心得,身为读者,你就只能信或不信。

如本书的理论不合你口味,请你多多包涵。

先秦百家无论何派,不仅重理论,更重应用,尤其是应用“大道”于“人道”上。考据训诂当然也很重要,故考据工作片刻从没停止,不时都有新发现。惟你我总不能世世代代考据下去而忘了最重要的事,即运用孔孟诸聖所传之心法!

写此书旨在谈“用”,就是教你用“儒教”的方法创造奇迹,心想事成,好运连连!

儒家所教导的人生道理,真真确确。依儒家之奥秘或精神去做人、处事、过生活,人生必定可以过得丰盛,这是笔者的心得。笔者身为华夏一族,发现华夏一族竟有此媲美亚伯拉罕教和印度吠陀文化之如此“上上学”,当初实在兴奋得久久不能自己。

写书过程,为能较易解释某些理论,笔者亦引用了不少老庄的典籍。先秦时期儒道不分,诸子百家皆尊六经,故引用道家理论,并无不妥之处。

还有,如果你有注意,笔者有些字,坚持用正体来写,例如聖“字”。这些是笔者的个人喜好,比较喜欢正体的“圣”,觉得正体的圣才能带出“聖”的意思。 儒家老祖宗孔聖是真正仁者,他非常在意天下人的福祉,并不恋栈世间功名。孔聖人周游列国,遇险无数次,为的也是能遇上致力于“内聖外王”之道的“大明君”,即所谓的 “得君行道”。此为由上而下之法,君有道臣亦有道,臣有道则民亦有道,人人有道即成“大同世界”。

孔聖寻觅明君不易,一路走来碰钉无数,惟孔聖最终仍有所获,得以发现其天命。而其天命竟然就是广传其学也。历史已证明,孔聖之天命为传道,这方面的成就,反而比做官更好。反而比做官更好。通过履行其天命,孔聖一步一步成就其至聖先

师的地位,乃至後人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之感慨。换作孔聖继续当官,或许充其量只达到管子之境界而已。华夏一族乃至全球人应该感谢上天作如此安排,使後代天下人尚能闻得孔聖之学,有幸之极!

《论语》为孔聖与其高徒的语录。《论语》内的孔聖,不是讲修身,就是讲治天下。治公司治企业,影响的是数百数千员工及其家庭;治理天下,比起做老板做“头家” (闽南语),责任更重大,影响千千万万人。史上的昏君就因不了解身为帝王之责,荒废政事,或乱搞一番,因而弄得苍生不宁。有时想想,也真难怪他们,他们都是世袭皇帝,命中注定如此。他们当中,有的只想好好学佛,有的只想做手工精巧的木匠,有的觉得自己的天命是斗蟋蟀。他们就如孔聖人所言的“不在其位”。笔者为此作了令你莫见笑的歇後语:“不在其位而谋其政 - 完蛋”。

本人虽从诸儒学说里体悟好运气法门,惟那只是儒家广大学说中的一鳞半爪而已。希望大家学到本书所教之法後,千万千万莫忘记“行道”。虽说君主制度已没,“得君行道”已行不通,可是“四民异业而同道”,你如要如阳明子般“觉民行道”,还是大可为之。

说如今已无法“得君行道”,似乎又不太对。以笔者所见,“得君行道”的“君”,未必一定是帝皇才算数,凡以任何制度所选出之领袖,其实都可算是“君”。中国古代只有帝皇制度,自然帝皇本身就是君了。不论是何种遴选制度,人群当中必有者特有领袖风范,才会顺理成章成为领导。此领袖如能接受“内聖外王”之道,正是儒者所寻之“聖君”也,至于“君”出自何种制度,不算重要。

要成为聖人?还是要心想事成幸运满满?就看你自己。不管你选何者,都无可避免须勤于修炼儒家之修心养性法门,那是基本功。

希望你习得本书所教之好运气法门之後,可以令你正视儒家思想之威力。怎样的威力呢?一就是带来好运气,二就是有机会成为聖人,与天地同光。

有些人要先从利益着手,才得以从中渐渐体会更高层次的道理。譬如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就有不少用来吸引世人成为信徒的“世间法”或“方便法”。就连净土宗的修炼法,也算是种方便法门,单单念阿弥陀佛佛号就可以得到许多好处,真的非常“方便”。儒家并没有避世的概念,要修儒家修心养性法门,一定要入世才能修得。就那么一句,一切尽在做人行事中。入世而修,未必就一定是吃苦,笔者所欲分享之儒家好运气法门,目的就是要给你甜头,而不是要你苦苦修炼。何况,苦修本身已非“中庸”之道,已违反儒家遵循自然之原则。

一边吃糖一边修,你有何理由舍弃儒家修心养性之法?